分类
期權交易

技術分析常觸及移動平均線

▲ K 棒示意圖(來源:王則翰)

技術分析常觸及移動平均線 背後原理你知多少呢?

指出技術指標有「四大歸類」,分別是成交量型指標,以及三種股價指標,就是順向指標、逆向指標和動力指標。市場上有一種常見的順向指標,就是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MA)。筆者視為技術指標的入門好選擇。皆因筆者早前帶出股價指標之一的順向指標,除了 MA,當時還列舉了保歷加通道(BB)、抛物線指標(SAR)、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和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TRIX)。其中 BB、MACD 和 TRIX 技術分析常觸及移動平均線 都是由 MA 衍生出來的指標,這味意著當你學懂看 MA,便能打好學習多個順向指標的基礎。

瞭解原理從運算方法開始 MA 的重點有兩個,其一是後者的「A」,英文是「Average」,意思是平均數,對應股價上的運算,會以收市價的集合而產生,例如是 10 天的平均數,就是以過去 10 個交易日的收市價的總和除以相應的交易日數目(此例子就是 10)來計算。論到收市價集合的總和,不限於單純將所有收市價數值加起來,這稱為算術平均(arithmetic average)。對於價格走勢穩定的股份,這是適用參考的方法。但對於價格傾向波動的股份,算術平均的適用性值得相榷,皆因越接近現在的收市價位置,參考性較遠離現在的收市價位置為高。加權平均更能見股票實況以上述 10 天的觀察時段為例,第 10 天的收市價位置,參考性最高;反之第 1 天的則是最低。而算術平均卻無法反映收市價在不同時點的相對重要性,假設了觀察時段內的所有收市價重要性是均等的。為解決此問題,可用加權算術平均(weighted arithmetic average),在計算平均值之前對應每個收市價加入一個權重因子。權重因子是以收市價的相應天數,除以所有收市價集合的相應天數總和,以 3 天作觀察時段為例,相應天數總和就是 6(1 + 2 + 3),對應第 技術分析常觸及移動平均線 1 天收市價的權重因子就是 1/6、第 2 天是 2/6,以及第 3 天是 3/6。

指數平均與加權平均差別對於有關注技術指標的投資者,應會留意 MACD 和 TRIX 用到的平均數運算方法是指數平均(exponential average),這是跟加權算術平均一樣,對應不同日子的收市價反映不同的權重之重要性。而兩者差別在於指數平均是由散離(discrete)轉化為連續(continuous)。好處在於對應股價處於低波動狀態時,對於分析股價變化的敏感度較算術平均和加權算術平均為高。不過由於涉牽的運算步驟較多,因此一般經由電腦進行,簡單已兩天的週期為例,公式如下:EMA(2)=(1 – α)x EMA(1)+(α x C)α:平滑因子(smoothing factor),計法是 2 /(1 + n)。n:觀察周期的天數值得留意平滑因子隨著觀察周期的天數不同,會有所變化,故此例如於觀察周期的天數分別為 2 及 3 之時,相應平滑因子為 2/3 和 1/2,得出的 EMA(2)數值就有所不同。假設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收市價分別是 100 和 102 元,2 天觀察周期的 EMA(2)數值為 101.33 元;而 3 天觀察周期的則是 101 元。MA 的另一重點「M」,英文是「Moving」,意思是移動,相關解說及 MA 在股價分析之應用。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current content only represents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osition of Longbridge. The content is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Longbridge, please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技術分析常觸及移動平均線 背後原理你知多少呢?|聶振邦

上月與大家分享了一些有關技術分析的觀點,今日會延續此話題,早前指出技術指標有「四大歸類」,分別是成交量型指標,以及三種股價指標,就是順向指標、逆向指標和動力指標。市場上有一種常見的順向指標,就是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MA)。筆者視為技術指標的入門好選擇。皆因筆者早前帶出股價指標之一的順向指標,除了MA,當時還列舉了保歷加通道(BB)、抛物線指標(SAR)、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ACD) 和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TRIX)。其中BB、MACD和TRIX都是由MA衍生出來的指標,這味意著當你學懂看MA,便能打好學習多個順向指標的基礎。

瞭解原理從運算方法開始

加權平均更能見股票實況

以上述10天的觀察時段為例,第10天的收市價位置,參考性最高;反之第1天的則是最低。而算術平均卻無法反映收市價在不同時點的相對重要性,假設了觀察時段內的所有收市價重要性是均等的。為解決此問題,可用加權算術平均(weighted arithmetic average),在計算平均值之前對應每個收市價加入一個權重因子。權重因子是以收市價的相應天數,除以所有收市價集合的相應天數總和,以3天作觀察時段為例,相應天數總和就是6(1 + 2 + 3),對應第1天收市價的權重因子就是1/6、第2天是2/6,以及第3天是3/6。

指數平均與加權平均差別

對於有關注技術指標的投資者,應會留意MACD和TRIX用到的平均數運算方法是指數平均 (exponential average),這是跟加權算術平均一樣,對應不同日子的收市價反映不同的權重之重要性。而兩者差別在於指數平均是由散離(discrete)轉化為連續 (continuous)。好處在於對應股價處於低波動狀態時,對於分析股價變化的敏感度較算術平均和加權算術平均為高。不過由於涉牽的運算步驟較多,因此一般經由電腦進行,簡單已兩天的週期為例,公式如下:

EMA(2) = (1 – α) x EMA(1) +(α x C)

α:平滑因子(smoothing factor),計法是2 / (1 + n)。

【財經專欄】 聶振邦(聶Sir).新股聶人 |華盛證券分析師

技術分析新手教學! Part 1:K 棒、成交量與移動平均線

展開

技術面分析( Stock Technical Analysis),為股市分析三大流派之一(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技術分析較為嚴謹的定義是「利用過往的資料(例如:成交價、成交量、 時間)等資料,以圖形、表格、指標等分析工具來解釋、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勢」。白話而言,技術分析可以被理解為一門著重在分析投資標的之「價」、「量」指標,然後想辦法去預測股價未來股價怎麼走的分析方法。

  • 技術分析的基本原理與前提假設
  • 技術分析的基本指標:K 棒、成交量、移動平均線
  • 技術分析的使用時機與心法

技術分析的基本原理與前提假設

技術分析的基本指標:K 棒、成交量、移動平均線

1. K 棒
K 棒( Candlestick chart ),又稱為「蠟燭線」,是反映股價走勢的一種類似「長條圖」的圖示。K 棒隱含著 4 種價位的資訊,分別是:「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以及「最低價」。以下是 K 棒的示意圖:

▲ K 棒示意圖(來源:王則翰)

上方兩圖都是 K 棒的型態,大家可以觀察、思考看看以下問題:

其實不論是紅 K 棒還是綠 K 棒,他們都是由四個基本資訊所構成,而造成顏色有紅綠之分的原因,是只取決於「開盤價」與「收盤價」之高低關係:

  • 若是收盤價高於開盤價,當天就會收「紅 K 棒」
  • 若是收盤價低於開盤價,當天的 K 棒就會是綠色的,俗稱為「黑 K 棒」

(註:這個 K 棒顏色的法則是適用於台灣喔!像是美國股市的顏色表示方法就剛好與我們反過來!)

除了「開盤價」與「收盤價」會影響 K 棒的顏色之外,另外兩個繪圖數據:「最高價」與「最低價」同樣有它們的重要性!

  • 「最高價」與「實體 K 棒柱狀體高點」的連線,稱為「上影線」
  • 「最低價」與「實體 K 棒柱狀體低點」的連線,稱為「下影線」

上影線、下影線有經過的價格,都一樣是當天盤中曾有觸及的價位(大家可以搭配上圖右方的股價折線示意圖來一起思考!)至於上影線、下影線、實體 K 棒柱狀體的長與短又透露著什麼關係呢?下圖一次告訴你!

2. 成交量
成交量( Trading Volume ),指的是某一時段內交易數量。各位投資朋友想必都有買過東西的經驗吧!所謂「成交」,意指的是有人願意買,同時還要有人願意賣,這樣「一買一賣」的動作合在一起才叫做「成交」!因此若今天某檔股票成交量是 100 張,指的是市場有「100 張買單」與「100 張賣單」成交了。

這句話想必是很多投資新手朋友的疑問。「技術分析」之所以又被稱為「價量分析」,係因為這兩者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有時候成交量大會有助於股價後勢的表現;有時候太大的成交量反而會被視為警訊。這部分的判讀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投資朋友可以先記得一個詞——「量價並行」

3. 移動平均線
移動平均線( Moving Average, MA ),是「價」的一種指標,指的是「過去一段特定時間區段」內,標的之平均成交價格。而這裡的「過去一段特定時間區段」,主要有 5 天(一週)、 10 天、 20 天(一月)、60 天(一季)、120 天(半年)、240 天(一年)等分類,依序可以畫出 5 日MA (週移動平均線)、 10 日MA、20 日 MA (月移動平均線)等等,依此類推。透過觀察移動平均線,投資朋友可以看出市場的趨勢方向,並協助做出正確的交易決策。

:由於移動平均線是計算一段特定時間內的平均價格,因此根據不同的算法又可以分為「簡單移動平均線 SMA 」、「指數移動平均線 EMA 」以及「加權移動平均線 WMA 」等(就好像是我們小時候讀書時,計算考試成績可能會有有簡單平均成績、加權平均成績的分別)。不過投資朋友看到這邊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基本上您的看盤軟體上都是以簡單移動平均線為主,而這三者其實就只是計算方法的差異,畫出來的線也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畢竟他們的根本都是在「顯示該特定時間區段內的平均價格」呦!

技術分析的使用時機與心法

「投資」這件事是萬萬急不得的,思慮不周的投資往往會導致虧損。要成為投資界的常勝軍,就要先把自己裝備到最好。這篇文章是此次「技術分析新手教學」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日後會再有其他文章跟各位投朋友介紹「 MACD 」、「 RSI 」、「布林通道」等進階技術分析指標。不過在那之前,筆者於股感站上也有一系列的「三大報表其實不難!」文章,手把手教各位投資朋友如何閱讀三大報表去做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於此附上該系列文連結作為延伸閱讀,歡迎大家同時配著一起享用,互相勉勵、一起成長變成一個更厲害的投資人!

新手学堂--技术面分析

图1是郑商所PTA1501合约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的日K线,PTA1501合约从2014年1月初的7 600多点跌至5月初的6 000多点,跌幅为1 600点左右,这两个高低点之间做黄金分割线(粗线);随后于6月底和8月中旬两次反弹至7 000~7 100点一线,反弹幅度为1 000~1 100点,差不多正好是三分之二的黄金分割位置。8月中旬后又自7 100多点回跌至6 700点左右,跌幅接近400点,这两个高低点之间做黄金分割线(细线),计算一下,又差不多是前面反弹幅度的三分之一。


期价与平均线的关系——葛兰维八法

多根移动平均线的判断方法

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MACD)

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的英文名称为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其原理是运用快、慢速移动平均线聚合与分离的功能,加以移动平滑运算,用以研判买卖时机和信号。

2. DIF与DEA 为负值时(图上判别是在O轴线之下),为空头市场。DIF向下跌破DEA为卖出信号(图中BAR线向下);DIF向上突破DEA,只能认为是反弹。

相对强弱指标(RSI)是威尔德发明的分析工具。在期市中,多空双方的气势很重要,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决定市场方向。相对强弱指标就是反映市场气势强弱的指标。其计算方式为:确定参数,常用参数为14天;取最近15天的收盘价,每一个减去上一天的收盘价,得到14个数字;14个数字中的正数(上涨幅度)之和相加,以A为代表,14个数字中的负数(下跌幅度)之和相加,取其正值以B为代表;RSI=100×A A+B;A A+B的含义为上涨幅度在全部涨跌幅中的比例,乘以100后,总落在0和100之间。

下图是PTA1501合约2014年4月至8月的日K线图,从图中可见,6月底PTA期价形成了三个高点7 120点、7 130点、7 156点,逐级走高,但下面的KD指标却一波低于一波,一路下行,形成顶背离,后市PTA跌幅较大,跌了近500点。